NEWS
2022年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公布了《对向中国出口的先进计算和半导体制造物项实施新的出口管制》,对向中国出口的芯片和相关生产工具增加了限制,进一步在阻止中国使用美国先进技术方面的规则上进行了细化和明确。
聆英观点
1. 美国最新出台的出口管制政策与芯片法案相配套,旨在限制中国大陆获取先进芯片工艺技术,拖缓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速度。
2. 短期来看,持续加码的芯片制裁使得国内新能源汽车厂陷入被动缺芯困境,产生颇大的造车压力和经济损失。
3. 长期而言,美国此举将助推国内车企、供应商互相借力形成良性循环,当前供应链本土化趋势明显,有利于中国快速培育芯片产业龙头。
芯片法案排挤中国大陆。2022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下文简称“芯片法案”)用以推动美国国内芯片的研发制造和劳动力发展。法案的几项重点内容都瞄准中国:
将为美国企业提供527亿美元补贴,用于激励半导体制造企业在美国设厂以及促进先进半导体制造业研发,在美国设厂的企业还将享受25%的税收抵免。受美国补贴的企业,10年内禁止在中国大陆扩大生产和投资比28纳米更先进的芯片。
在5年内拨款1700多亿美元,授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商务部等机构增加对关键领域科技研发的投资,促进美国的科学研究工作。法案禁止与中国大陆有教育合作关系的大学(设有孔子学院的大学)获得研究经费。
出口管制芯片制裁升级。2022年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公布了《对向中国出口的先进计算和半导体制造物项实施新的出口管制》,对向中国出口的芯片和相关生产工具增加了限制,主要内容包括:
限制中国企业获取先进计算芯片;
限制中国获取先进半导体制造物项与设备;
限制美国实体为中国先进芯片活动提供支持;
新增31家中国实体公司、研究机构和其他团体列入UVL(未经核实清单)名单,限制其获得受监管的美国半导体技术的能力。
美国企图重构全球芯片产业链格局,限制大陆获取先进芯片工艺技术。
目前,日本、韩国、台湾是芯片的主要生产地,美国芯片法案通过补贴、税收抵免等举措意在将芯片生产拉回美国本土,在半导体技术与超级计算上建立垄断地位。
美国芯片法案迫使芯片企业在中美产业之间选边站队,假使台积电、三星、sk海士力这些公司都选择在美国投资建厂,就意味着其无法在中国大陆进行扩产,美国凭此严防先进芯片工艺和技术在华落地。
美国旨在拖缓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速度,限制中国经济、军事发展。
继芯片法案后出台的出口管制政策与之相配套,美国显著加大了我国发展14/16nm及以下芯片的难度,以迟滞中国芯片支持先进制程发展的进程,从而企图对中国的经济和军事造成“系统性”的影响。
全球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不会逆转,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保持上升态势。随着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升级,车辆信息处理与存储的需求急剧攀升,一台新能源汽车搭载的芯片数量可达1000颗以上。
2021年起,国内多家新能源车企的产能均因“缺芯”影响被迫下降。一众主流品牌不得不延长其新能源车型的交付周期以缓解造车压力,部分车型甚至停售停产。2022年,考虑到芯片短缺问题的持续性,某些车企相应下调了2022年度产量目标。
功率半导体等高端芯片是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零部件,在功率芯片国产替代率不足20%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能依然受“卡脖子”威胁。一面是国内消费者持续旺盛的新能源汽车需求,一面是主流车企“车等芯片”的被动局面,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产生结构性的供不应求现象,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过去,由于国内芯片同国际芯片技术差距较大,对于芯片各方面要求更高的汽车行业而言,超90%的汽车用芯片均源自进口,相应地,国内车载芯片发展速度亦较为缓慢。
国内芯片公司把握汽车市场进入机会。一方面,为了规避芯片“卡脖子”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有效降本,国内主机厂倾向于将采购份额逐渐偏向国内芯片公司,合资品牌亦积极寻求同国内芯片公司的合作机会。
车企、供应商构建良性循环,供应链本土化趋势明显。国际缺芯助推了国内车企与本土芯片供应商开展紧密合作。对车企而言,能够切实摆脱芯片“卡脖子”困境;对芯片公司而言,实现量产有利于其通过更快速的技术迭代逐步缩小同国际芯片的差距,优化产品性能,双方互相借力形成良性循环。汽车芯片供应链中有望培育出实力雄厚的国产芯片龙头,也将会涌现出更多的本土企业名单。在供应链本土化趋势明确的情况下,未来中国芯片或能实现与美国的真正“脱钩”。
*版权声明:本文为聆英咨询原创文章,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请勿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lean-in.cn//industry/detail/id/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