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英观点
在智能化下半场,外资供应商为了更好的进行资源整合,资并购已经成为业内趋势。但外资企业由于自身组织庞大,供应链配套关系复杂,对于新赛道的切入往往优势也会变成劣势。因此具有敏捷化管理、阿米巴式的组织结构的企业具有差异化优势。
对于外资巨头间的商业并购,两方合力形成的协同效应,业务之间互补配合,同时保持财务独立性,有助于之后双方良性发展。
01.
佛吉亚持续并购,加深行业垂直度,布局智能座舱产业链 佛吉亚在1997年成立时以内饰件起家,当时的主营业务包括汽车座椅、汽车内饰等,近些年通过持续并购新业务以及进行相应的整合,围绕智能座舱集成领域不断发力。从2016年起,佛吉亚开始大量并购。2016年佛吉亚斥资1亿欧元并购了汽车娱乐与车联网系统供应商派洛特;2017年,收购江西好帮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承接好帮手原本的车载娱乐、导航等软件业务和塑胶五金等硬件业务;2019年3月收购了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供应商日本歌乐公司,并在2019年4月正式整合收购的几家公司成立了佛吉亚第四事业部——佛吉亚歌乐汽车电子,新的事业部主要负责整合佛吉亚的软件技术能力,自此佛吉亚在智能座舱的内饰产品和软件系统产品上均有相应布局,逐步发展成为智能座舱全产业布局的公司。目前公司的智能座舱相关产品已经搭载到国内部分量产车上,如全新奥迪A8、广汽新能源Aion LX、北汽新能源ARCFOX α-T、长安CS75PLUS、比亚迪汉、红旗H9等。
02.
座椅业务市场份额稳定,但缺乏市场爆发力,是触发并购海拉的主要原因 在汽车新四化的背景下,电子化和智能化是目前的市场的增长暴发点。但由于佛吉亚主要集中在座椅和内饰方面,相对受电气化和智能化影响比较小,从业务长期来看有稳定性。座椅和内饰之外的销售额就需要靠电子和氢能方面去拉动。而氢能的投入和市场回报周期较长,因此佛吉亚需要拓展业务线,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从海拉的产品线来看,包含车灯、雨刮、电气和电子部分,但目前面临的情况是,在车灯、电气方面是受到全球供应商持续挑战,尤其是本土中小供应商,在性价比和市场本土化敏捷程度上给海拉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并购完成后,海拉的主要产品线包括能源管理(IBS)、传感器(包括毫米波雷达)和ECU控制模块(海拉也能做ABS控制器、LED控制器和中央网关控制器)等产品线,在业务整合上,传感器产品线是目前的又一发力点。
03.
合并助力电子电气化业务转型,未来业务重心向中国倾斜 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电气化的消费需求正处在暴发期。在燃油车时代,外资供应商依靠前瞻性的战略理念和市场布局,包括供应链配套关系、科技研发投入等具有先发优势。但进入电动车和智能化时代,中国消费者日益个性化需求和新消费理念使得外资供应商不得不重新理解中国消费市场。佛吉亚为了适应本土化,首先是与中国整车厂比亚迪成立合资公司,同时增加本地员工在核心领导层的比例,便于是自动驾驶市场的助力点,同时海拉的照明业务、人机交互内饰技术也将与佛吉亚的智能座舱业务进行衔接。此外,作为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的核心零部件——电子控制单元,海拉是欧洲EPS系统和电子控制单元的三大供应商之一。佛吉亚与海拉的整合,背后“抱团”应对新技术、新市场变革的意图显而易见,但相比博世、大陆等几大零部件巨头,佛吉亚在智能驾驶方面布局有所落后。 04. 外资企业依靠自身组织及创新能力在战略布局方面具有前瞻性,但在战术上遭受本土中小供应商挑战 佛吉亚近年来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深度布局氢能业务。2019年11月,佛吉亚与米其林宣布成立氢能源出行合资公司Symbio(森碧欧)。在佛吉亚的氢能战略中,中国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数据来看,中国政府于2019年提前实现了2020年前5,000辆氢能源汽车投入使用的目标,新目标是到2025年底5万辆氢能源汽车投入使用,到2030年达到100万辆,其中大多数是小型物流卡车及其他商用车。 为了承接好中国碳中和市场需要,佛吉亚已经做好准备。两大核心技术氢燃料电池系统和储氢系统都已在中国落地。无论是从并购的角度来切换赛道,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还是布局氢能业务,来抢占未来的市场份额。从以上的战略布局来看,相比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依靠自身的组织能力优势和创新优势可以对市场做出前瞻规划,但中小供应商依靠灵活的组织形式和本地化策略也逐渐形成了自身优势。
*版权声明:本文为聆英咨询原创文章,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请勿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lean-in.cn//industry/detail/id/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