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驭汽车成立自2016年,致力于线控制动系统、线控转向系统、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以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在6月17日的报道中,同驭汽车在股权融资获得了小米旗下顺为资本8000万投资,进入资本快车道。
聆英观点
类似同驭的先进技术初创企业,应该避免和外资Top零部件企业正面交锋,选择自主品牌甚至是新造车势力另辟蹊径;小米是绝佳合作伙伴之一,它通过投资的方式与高新技术企业深度绑定,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和订单支持,以保证足够的生存和成长空间。
线控地盘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1.自动驾驶进入L3阶段,线控底盘市场潜力即将爆发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线控制动短期将以液压式线控制动系统为主,更长远的趋势是机械式线控制动系统(EMB)替代液压式线控制动系统。但由于EMB当前存在较大技术壁垒,目前以EHB为主。线控底盘作为自动驾驶执行层面的核心技术,是最终实现自动驾驶的核心功能模块。
2021年全球汽车线控底盘市场规模将达到447亿元,2026年全球汽车线控底盘市场规模达1528亿元,5年CAGR为27.8%。随着2021年L3车型上市,大量整车厂在布局线控底盘能力,具备L3功能的长安UNI-T、广汽Aion LX、上汽MARVEL-R、小鹏P7等相继上市。
2.现有线控底盘市场,由众多外资TOP零部件企业把持技术和商业制高点
线控底盘分为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线控油门、线控换挡四大系统。其中线控制动是重点。线控制动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外资供应商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全球主要的线控制动系统供应商为博世、大陆、采埃孚天合,其中博世率先自研布局线控制动,占据领先的市场地位,主要产品为 Two-Box 技术路线的 iBooster+ESP 和 One-Box 技术路线的 IPB,其中iBooster+ESP 产品推出时间最早,目前应用最广,IPB 产品国内率先配套比亚迪汉;大陆MK C1 线控制动产品制造工艺复杂,量产进度相对滞后,目前主要面向欧洲市场,2020年底逐步开始面向中国市场;采埃孚通过并购天合和威伯科,获取乘用车、商用车线控制动技术,2018年底其乘用车线控制动产品IBC开始量产,2012年推出商用车线控制动产品 EBS。
线控制动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变化快,外资供应商占据主导地位,CR3 达96%,行业集中度较高。特别指出的是,博世、大陆在ABS、EPS、TCS在全球形成专利垄断,具有先发优势。
3.中国本土线控底盘初创企业需要尽快绑定自主品牌整车厂以获得订单优势
相较头部外资企业,像同驭科技这样的本土玩家,只有在行业爆发增长的前期,积极拥抱主机厂,抢占生存空间,才有生存希望。此前,同驭科技就与日产,吉利,江淮,合众等在内的主机厂深度绑定,以谋求市场份额。此次与小米这样的互联网超级玩家的绑定,一方面获得资本注入,另一方面潜在的米粉用户市场份额也为同驭科技后续的订单数量增加信心。
其他本土线控底盘企业,诸如成立于2016年的拿森科技在获得C轮融资之前,就与北汽新能源、比亚迪、长安、长城等主流主机厂进行绑定以此保证销量,这种现象成为了目前行业的发展趋势。
4.在2021年之后的自动驾驶下半场,小米汽车主要通过投资入股供应链企业以补充自动驾驶能力 小米宣布造车以来,小米凭借此前整合手机供应链体系的效率和模式。在1年多的时间里,先后通过小米产投,小米集团和旗下的顺为资本,先后投资了50余家汽车科技公司,涉及动力电池,传感器,芯片,汽车电子零部件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包括收购Deepmotion,吸纳自动驾驶人才。从内部布局进程来看,一年多的时间不长,但小米进度不慢。
不过就外部因素来看,并不乐观,无论是零部件供应链体系所带来的芯片荒,电池荒;还是由于此次疫情影响特斯拉,蔚来,上汽等停产,还是宁德时代,采埃孚,安波福等汽车产业链的停工停摆,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缓小米造车的节奏;其次,汽车供应链体系的复杂程度,包括主要零部件在内的八大系统,包括高压电池、电力驱动系统,底盘系统,仪表电器系统,车身基本电器、安全舒适系统、通信娱乐系统、车身及饰件系统等远比此前小米手机生态链和智能家居生态复杂得多。
据此,小米造车仍在紧锣密鼓的加速产业整合,依托性价比的产品核心优势,在这两年间,不仅需要对本土供应商做强势整合,对于外资供应商的强垄断,诸如像博世,小米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版权声明:本文为聆英咨询原创文章,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请勿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lean-in.cn//industry/detail/id/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