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或许是真的想成为一家Tier1 厂商,但是目前来看华为将不得不自己开始造车。作为汽车行业的破局者之一,华为的产品技术能力、迭代速度及价格都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进而引起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对华为的重视和忌惮,这就导致华为的零部件业务在主机厂客户面前难以寻求突破。若华为仍想在汽车领域持续深耕,且获取较为可观的收益及地位,必须自己创立品牌,打造整车。
在6月26日重庆国际车展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从华为敲定要启动汽车业务以后,他几乎拜访了中国所有车企的董事长和CEO,并在此期间找到了华为在汽车产业的定位——“中国不缺华为品牌的汽车,但缺乏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汽车部件供应商。
这不是华为第一次对外宣传不造车的决定,这句话最早是习近平和任正非在达沃斯论坛上谈及国内造车的事宜,习近平对任正非表示,中国不缺好的车企,中国缺好的零部件厂商。事实也确实如此,目前国内汽车品牌众多,竞争激烈。作为一家立功文化很强的公司,华为依照德国博世为模板,布局各汽车零部件,不过华为同博世不同的是,华为的产品聚焦在电动车零部件一端,同时极强的整合能力让华为从硬件到软件打包进行出售,成为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但是华为进入电动汽车行业也存在诸多困难和约束条件。
1. 汽车行业作为重资产行业,投资巨大,华为缺乏整车及零部件的硬件能力。
2. 华为缺乏汽车行业经验,需要进入行业的积累和试水。
3. 目前国内行业竞争激烈,华为进入行业必须大成,小打小闹最终将会被淘汰。
4. 华为在通讯端和手机上的技术领先能否复制到整车上尚未获得证明。
因此华为在汽车业务的布局上主要分为两点:
1. 布局电动智能车核心技术产品,掌握整车高附加值利润点。
目前华为汽车零部件业务主要包括域控制器、计算平台和车机系统,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充分发挥华为软件编码和集成的能力。在域控制器领域,华为是目前唯一可以实现域控制器核心芯片、OS自主研发的企业,在车机系统上,鸿蒙系统打造万物互联、设备协同的生态。华为的产品技术先进、迭代速度快,定位电动智能车的核心零部件,掌握整车核心利润点 。
2. 同国内二三线梯队的主机厂合作,借量产产品迭代升级。
华为和北汽、长安和小康等合作,目前已推出了几款车型,同长安合作的阿维塔也即将上市。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相比,极大的减少了运动零部件,质量更容易保证的特点会重塑电动车的商业模式,同时随着智能驾驶的逐渐落地,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细节目前没有确定的定论。
在这种情况下,华为通过合作的方式入局,不仅帮助二三线梯队的主机厂迅速的推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同时不需要自己在未定型前大规模投入,多路径、多梯次探索,借其他主机厂试错。
并且在合作的过程中,华为掌握了汽车行业的知识,解决了没有行业积累的困扰。
主机厂面对华为时的态度也分为两种:
1. 一线梯队的主机厂不愿意同华为合作。
在上汽2020年的股东大会上,当被问及上汽是否会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合作时,董事长表示:这就好比有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多数一线的主机厂为了掌握核心技术领域的话语权,并不愿意同类似华为这样的企业合作。
2. 二三线梯队的主机厂选择和华为合作的同时,也在走自研的道路。
二三线梯队的主机厂为了尽快的推出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产品,会选择同华为合作,目前北汽、长安、广汽采用的是共同定义、联合开发智能汽车,搭载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Huawei Inside模式。而在与华为合作的同时,这些主机厂也在走自研的道路,例如长安也在积极自研多合一的智能整车域控制器C835。即使现在同华为合作的主机厂,未来也有要摆脱华为的想法。
对比上述不同角度的分析
1. 华为掌握了整车的高附加值技术点,导致主机厂同华为的合作更像是华为为主导,主机厂身份弱化,因此一线品牌和华为的合作意愿低。
2. 二三线梯队主机厂销量少,华为的产品无法大批量销售,平摊研发成本,导致无法支撑华为的车BU长期稳定发展。
商业讲究的是平等的合作共赢,虽然华为几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华为不造车,但是鉴于华为在供应链上的强势导致的零部件业务难以开展,若华为仍想在汽车领域持续深耕,且获取较为可观的收益及地位,必须自己创立品牌,打造整车。
*版权声明:本文为聆英咨询原创文章,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请勿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lean-in.cn//industry/detail/id/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