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英观点】
域控制器作为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变革性产物,是主机厂和供应商的市场焦点,目的在于通过底层架构来抢占软件及自动驾驶前瞻市场带来的超额附加利润,并由此衍生出软件生态的多样化。
域控制器的不断渗透,带来了主机厂研发架构的调整、业务重心的转移、软件商业模多样化式的衍生;对于供应商而言,带来了Tier1向Tier 0.5的转型变化,供应链格局重塑,但市场进入壁垒依旧较高。
01. 汽车智能化浪潮推动电子电气架构升级成为必然趋势。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不断发展,消费终端需求的不断升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高阶零部件激增,这就必然增加了车内ECU的数量和线束数量,由于原材料主要为铜,使得车辆的成本与车重增加;其次传统分布式架构的信息传输能力无法满足自动驾驶算力需求,于是技术趋势由分布式EEA架构转向域集中平台架构。将传感与处理分开,走向集中式的处理趋势,将原本的ECU相互融合并分组集中控制,全车借由域控制器实现了100多个ECU到少数几个DCU的融合,使得控制功能迅速集中,逐渐解决了成本、安全问题;同样域控制器实现了软硬件解耦,使OTA升级落地。
市场端,新势力造车在一开始就采用全新域控制器架构,尤其是特斯拉在朝着车身模块化不断演进,实现智能化功能快速上车;传统主机厂也在加快域控制器上车的步伐,包括吉利SEA架构、广汽灵星架构、长城GEEP架构、大众E3架构、比亚迪E平台3.0。从整个市场来看,大部分强势主机厂已经实现域控集中式架构的量产,2022年开始迎来跨域融合量产,2025年有望实现中央集中式架构量产。
特斯拉域控制架构演进趋势
02. 自动驾驶域单车价值最高,成为市场布局焦点。
在由DCU延伸出的五大车身控制域当中,自动驾驶域单车价值最高,成为市场布局焦点。预计国内市场 2025 年出货量将超 400 万套,随着支持 L3 级自动驾驶的域控制器逐渐放量,平均价格有望从现在 2000 元左右提升 3000 元以上;座舱域控制器方面,预计 2025 年出货量将超 500万套,随着入局者增多行业趋于成熟,价格略微下滑。预计国内市场 2025 年座舱+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市场规模将超 200 亿元。
从竞争格局来看,头部新势力,如特斯拉自研自动驾驶芯片,蔚来自研域控制器并选择第三方代工;供应商端,国际Tier1与芯片商合作,做方案整合后研发域控制器并向整车厂销售,例如大陆 ADCU、采埃孚 ProAI、麦格纳 MAX4 等;域控软件供应商,例如 TTTech 与上汽集团合资成立了创时智驾,为上汽成员企业配套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产品;本土 Tier1,英伟达的客户包括奔驰、沃尔沃、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上汽智己以及 R 汽车;德赛西威则战略绑定英伟达拿到了其中大部分的域控制器定点订单。此外还有华为、经纬恒润、福瑞泰克等企业布局了这一领域。
各类域控制器价格
数据来源:东北证券
03. 对于域控制器供应商而言,核心know how在于系统工程能力和认证测试能力。
系统工程能力包括域控制器的电子零配件的开发能力,因为电子零配件的开发需要搭建相应的测试实验室,比如射频实验室与无声实验室,同时还需要有相应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对相关产品量产与成本控制的能力,产品的高效量产需要搭建成熟的生产线,需要对相关产品生产或工程设计的经验的累积,如高功耗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设计等,也需要规模效应来控制成本,软硬件整合过程中的校验与调试能力,需要调试设备和调试经验的积累。
认证测试能力构筑时间壁垒。域控制器的认证测试分为平台化测试阶段和软件系统稳定性测试。在平台化测试阶段,涉及10 万公里的路测和 30 万公里的仿真测试,周期 4-6 个月;在整个系统软件稳定性测试中,这个过程会涉及 30~50 万公里路测以及 200 万公里的仿真测试。总周期18个月。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产品形态
04. E/E架构改变了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供应链格局重塑。
主机厂的核心竞争力从以前的机械制造全面转向软件和算法。由过去的单一集成走向核心零部件自研,这就使得研发组织架构发生变化,主机厂需要开始考虑与各级供应商之间的联动,甚至为了成本降低和研发周期的缩短,会跳过Tier1,直接和Tier2 产生定点关系;而Tier1通过转变模式,由集成走向定制化解决方案,拓宽业务模式,使Tier1走向Tier 0.5成为了可能。
合作模式上,分为整车厂主导和供应商主导。整车厂主导下,Tier 1负责域控制器硬件设计和生产,中间层以及芯片方案整合,整车厂负责自动驾驶软件部分。因为Tier 1的优势在于成本控制和产品落地,这种模式下,在项目立项时,整车厂又可能跨过Tier 1直接与芯片厂商确定方案的芯片选型。第二种供应商主导模式,Tier 1与芯片商合作,做方案整合后研发中央域控制器并向整车厂销售。
05. 德赛西威战略绑定英伟达,抢占域控制器前瞻市场。
目前德赛西威已经形成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网联三大业务。在域控制器领域,战略性绑定英伟达。德赛西威拿到国内 Xavier 的芯片代理,成为英伟达在全球 5 家代理商之一,其他 4 家为博世、大陆、采埃孚、维宁尔。
其次通过高额研发投入,保证产品竞争力。研发投入占比持续保持在 8-12%,2020 年超过 12%,研发人数从 2010 年的 300 人增长到如今超 2000 人,员工占比 40%左右;全球设置 7 个研发分支机构,研发专利超 2200 项:惠州定位为量产研发配套;布局新加坡在于自动驾驶预研和路测,团队 30-40 人;在欧洲方面,收购德国天线36 / 55公司 ATBB,从事天线相关产品研发;在南京主要做智能驾驶(图像、毫米波)算法、平台类开发,及智能座舱研发,团队约 150 人;成都负责车联网相关研发;上海和北京负责做主机厂相关研发配套。
产品加速量产落地,未来有望进一步渗透。公司产品分为高性价比和高性能两套控制器解决方案。高性价比,PU01:环视和泊车的控制器,目前出货量已达百万级;IPU02:为 01 的升级版,融合了高低速功能,价格 2000 元左右;高性能比,IPU03:基于英伟达 Xavier 芯片的 IPU03 已在小鹏 P7上量产,价格 10000 元左右;IPU04:基于英伟达 Orin-X 的 IPU 04 是目前量产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中的最高算力水平,已获得理想、蔚来、威马、智己、上汽 R 品牌等 10 家企业定点。产品策略在于前期通过高性价方案在市场端迅速渗透,与客户形成定点关系,之后用高性能方案逐步迭代。
德赛西威产品规划
*版权声明:本文为聆英咨询原创文章,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请勿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lean-in.cn//industry/detail/id/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