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3日,“智慧停车”服务在威马智行APP上线。标志着威马汽车于业内成功构建泊车生态闭环,意味着威马汽车正加速向“智慧出行新生态服务商”进化。
【聆英观点】
强需求+技术支持,前景广阔的智慧停车产业将会持续吸引多方参与者入局。
未来,资金实力雄厚、打通B端和C端的综合供应商能分得智慧停车市场最大蛋糕。
智慧停车产业的发展为车企开辟了新的市场思路,利好相关的软硬件供应商。
智慧停车=传统停车+智能化+互联化,是指将无线通信、卫星定位和室内定位、地理信息系统、视觉感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技术综合应用于城市车位信息的采集、管理、查询、预订与导航服务等,实现停车位资源的实时更新、查询、预订与导航服务一体化,从而最大化停车位资源利用率、停车服务利润以及用户停车体验。
01. 驱动智慧停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因素1.为继续支持汽车产业发展、解决车主停车难的痛点,车位供给紧张与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矛盾亟待化解。 根据数据统计,2015至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平均年增长率达10.3%。由于早期城市规划对停车设施建设用地预留不足,加之城市土地空间资源日益紧张,城市停车基础设施的平均年增长率仅2%-3%。停车位供给紧张与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矛盾不断加剧,导致城市停车位供给缺口巨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的《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意见》,提出“到2035年,要将布局合理、供给充足、智能高效、便捷的城市停车系统全面建成。” 因素2.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进步推动智慧停车进入快车道。 未来,中国将是全球最大5G应用市场,国家发改委预计2025年全球联网汽车数量将接近7400万台,其中中国的联网汽车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随着车联网生态的构建,智慧停车行业势必能够快速发展下去。
02. 政府、产业和用户多方的强劲需求,加之车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趋于成熟,智慧停车已经成为智能网联的核心赛道,目前参与其中的玩家主要有五类:
停车设备供应商。国内有实力的停车场设备商包括捷顺、ETCP、安居宝、富士等。它们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停车场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车位的空忙闲智能管理和自动化停车费结算。这类供应商相较其他玩家具备先发优势,构筑起较高的资源壁垒。 安防设备供应商。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安防设备供应商有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等,在视频技术、可视化管理、门禁管理等方面具备优势。 市政交管部门。市政交管部门掌握路侧停车位和公共停车场,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整合能力最强。 互联网企业。包括腾讯、百度、华为在内的头部互联网企业专门为合作伙伴提供AVP无人泊车,路测泊车,高位视频泊车等技术解决方案,具备资本运作上的优势,往往通过收购、兼并、合作等方式补足自身在具体业务运用上的不足。而像爱泊车等初创型互联网公司,介于资金、资源有限,多选择从平台、APP这类小方面切入,致力于巩固自己的服务运营护城河。 车企。吉利、上汽、本田、通用、沃尔沃等传统车企均推出了APA、RPA等泊车功能,从车端角度让停车更加智能;造车新势力中威马也在积极布局,在其APP端推出了智慧停车服务,能够给用户提供查询车位“空、忙、满”状态等信息,致力于在泊车生态领域优化用户体验,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壁垒。 03. 目前,智慧停车的行业格局尚未形成,竞争格局整体相对分散,且参与方切入停车市场角度各不相同,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的汽车、互联网及其他传统行业的企业纷纷入局,想要在智慧停车领域站稳脚跟、扩大版图需要具备以下特质: 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融资能力。停车是一个项目规模大、资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硬件智能改造、停前、停后涉及多项技术,且三者统筹也需要设备与系统、软件和服务的高度配合。近几年城市级的智慧停车项目大多过亿,一个停车项目运营周期平均在10年以上,投资回收期较长,一旦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很容易被套牢。 具备硬件+平台和解决方案+运营的综合能力。智慧停车既需要打通B端,为停车场提供管理硬件及系统,也需要维护C端用户,为车主提供车位资源信息服务,是一个复杂程度较高的产业。如果单切入硬件,就难以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只涉及软件的一小块方面,仅能做到一部分信息收集,不能更深入的利用数据,就无法继续做后市场的挖掘。 具备精细化服务能力。智慧停车是一个重视车场流通效率、事故服务能力的行业。随着智慧停车对各种场景适应能力的提升以及用户需求的逐渐精细化,例如专用车位服务、充电桩泊车位的管理等,对供应商的精细化服务能力要求将也会随之越来越高。
04. 对处于汽车产业链中的企业来说,智慧停车产业的蓬勃也带来了新的机会:
在用户体验成为胜出关键的未来车市,整车厂如果能够率先打造出从查询停车场到预约停车再到“无感支付离场”的泊车闭环,帮助客户一站式解决“停车难”的痛点,将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零部件方面,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等更为先进的感应器、无线网关以及云计算平台、信息处理、数据分析、存储平台等软件设备相应会有更多的使用场景需求。
*版权声明:本文为聆英咨询原创文章,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请勿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lean-in.cn//industry/detail/id/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