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上海聆英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搜索
汽车新视野
新造车势力究竟给汽车行业带来了什么?
2022-09-20
Leo Sun

2015年以来,中国出现了200多家新造车势力,掀起了中国汽车行业全面新四化的变革。记忆犹新的是,当时工信部有一个新能源整车生产资质目录,我们使劲地希望在上面找到那些新造车势力的品牌名字,却只有一些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出现。真正创新的那些互联网企业,才是经历了生死的,而他们中的一部分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其中,包括蔚来、理想、小鹏、零跑、哪吒等企业。而那些有生产资质的官方企业,如长江汽车、前途汽车、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大多已经泯然众人。

 

我们后面总结这些新造车势力,大致分为四拨人:


1. 传统车企职业经理人出来造车,如威马的沈晖、高合的丁磊、天际汽车的张海亮、爱驰汽车的付强;

2. 零部件企业家造车,如江苏敏安、前途汽车;

3. 互联网人企业家造车,如蔚来、理想、小鹏等;

4.外行人捧着资金进场造车,如许家印的恒驰汽车、姚振华的宝能汽车。


微信图片_20220817195252.jpg


同一时间,在美国,也有一些新造车势力,但也就几个品牌:

1. 钢铁侠马斯克的特斯拉;

2. 中国人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

3. 氢燃料电池概念车的尼古拉;

4. 滑板底盘概念车的Rivian;

好像其他新造车势力品牌,我们基本没有什么印象了。

 

对比国外新造车势力和国内新造车势力,带给汽车产业的意义完全不同。特斯拉、尼古拉、Rivian都是在某一个领域十分专业的企业,而且都有创新之举。即使是法拉第未来,在概念车发布多年后的今天,很多国内车企依然在沿用、抄袭其智能座舱的概念。

 

从新能源角度来说,中国2015年-2022年的汽车市场,完全达到了中国政府的预期。比亚迪为首的自主品牌已经完成了弯道超车,销量上达到历史最高的43%,并有继续破纪录的趋势。

 

然而,大家难道不觉得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太过拥挤,很难容得下那么多的品牌。言下之意,在中国做汽车实际是个亏本买卖。王传福苦苦劝雷军不要造车,无疑是一句逆耳的良言。现在国内汽车市场,充满了30多个规模型车企,近100多个品牌,光是吉利汽车一家,就有10个品牌,吉利、几何、领克、极氪、沃尔沃、极星、路特斯、smart、宝腾、远程,长城汽车也有6个品牌,魏、欧拉、哈弗、长城、沙龙、坦克。那些老江湖,如海马、华晨、江铃、纳智捷、标志、雪铁龙、斯科达、起亚,都被挤到了悬崖边上。


图片1.png


2021年小米雷军宣布造车后,以劳模著称的雷布斯,又让汽车行业人士陷入了彷徨。说好的诗与远方,已经被新造车势力内卷的杳无音信。自从互联网造车势力加入战场以来,把互联网996的加班文化,病毒般复制到整个行业。现在连长城、吉利汽车这样的传统车企都要奋战到晚上12点灯火通明的样子。

 

无限内卷的结果是,汽车行业的迭代速度在不断加快,整车开发流程从原来的48-54个月,一下缩短到18-24个月。有的车企为了完成老板制定的雄心勃勃的新车发布计划,把发展了近40年的整车开发流程一砍再砍,也增加了各种安全隐患。

 

企业发展如果没办法通过销量证明自己的产品实力,则为了迎合资本方的胃口拼命地发布新车,装点各种新颖脱俗的配置。原定2027年才会到来的L3级自动驾驶,竟然神奇地在2022-23年要实现了,激光雷达、高精地图成了新车的标配。智能座舱、自动泊车、换电模式,总之什么夺人眼球上什么,消费者也渐渐被目不暇接的精彩纷呈弄的毫无招架之力。整个投资浩大、苹果式的新车发布会,成了创业家们的秀场。动辄“遥遥领先、绝无仅有”,如果不卖上100万辆就很难说得过去。


微信图片_20220920144730.jpg


当一个单一稳定市场,一下子涌进了大量新进入者,那这个市场必然有巨大的泡沫。芯片、电池原材料,成为挤破这个泡沫的钢针。自2021年上半年以来,芯片短缺、全球供应链、物流转运危机阴霾不散,而且这一趋势将持续到2023年末。任是菩萨转世,也难以拯救这场潜在的劫难。

 

2015-2020年,有近5年时间,传统造车势力与新造车势力处于一个你死我活的僵持状态。2021年以后,这个争斗似乎渐渐消散了,因为传统造车势力也开始出新品牌了。长城、吉利、上汽、比亚迪等传统造车企业都摩拳擦掌,而北汽、广汽、长安、奇瑞等车企也不甘人后。

 

新造车势力,完全颠覆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原来只要东西好,品牌什么都是可以打造的。就目前的销量变化情势看,早一批被围攻的大众、通用、福特,已经毫无还手之力,现在奔驰、宝马、奥迪也已经成为了围攻的对象。从民族大义来看,中国自主品牌几乎要完胜新能源汽车市场了,这是值得骄傲和庆祝的喜事。

 

除了工业数字化,新造车势力还带来了互联网思维,以用户驱动产品,以软件定义汽车成为了主流观念。几乎所有车企都建立了用户中心、数据中心,开始研究云计算、大数据、云原生。企业研发产品,不再变得被动,而是更加主动积极。第一次感受到中国的车企的勃勃生机,大家一直在研究如何创新,如何满足用户体验,完全没有了多年前整车厂甲方的陈腐气和架子。


END

*版权声明:本文为聆英咨询原创文章,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请勿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lean-in.cn//industry/detail/id/153.html

标签: 新能源 OEM整车厂 新造车企业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
1
点击收藏该文章
公众评价(0)
0/120
0
1
0
专注汽车市场与战略咨询
联系我们
地址 :上海嘉定区安驰路488号 CAS瑞立汽车广场3005-3008
邮箱 :service@lean-in.cn

聆英客服

B站

公众号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沪ICP备19038110号-1 技术支持:久鑫网络
的点点滴滴多多
取消
去登陆
会员权益
权益内容
注册用户
(免费)
基础会员
(199.00元/年)
尊享会员
(999.00元/年)

行业洞见

(可查看&可订阅)

品牌公开课

(每周更新一期,往期均可观看)

行业研究报告

(可下载,全年共100+份)

企业分析报告

(可下载,全年共40+份)

聆英智库

(可搜索&查看)

聆英月报

(可下载,全年共12期)

点击查看模板

新能源双月刊

(可下载,全年共6期)

点击查看模板

行业白皮书

(可下载,全年共4期)